蔡妍
75参见干春松:《王国维与中国哲学学科的建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善卷之谓逍遥,即颜回之谓自给自足、自娱自乐也。(《庄子集释》)章太炎说:‘求竭即胶葛,今作纠葛。
另一方面,《徐无鬼》篇对于意思同于《庚桑楚》篇诚己的诚字则用了三次。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毕起。《胠箧》篇揭示了统治者对于道德知识自私的把持和运用: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盗国者违反仁义,却又以仁义自保,且以治国,故谓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庚桑楚》篇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在南荣趎问道的寓言中体现十分明显。二 以现存序次,《外篇》首四篇为《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大体皆主绝圣弃知,绝仁弃义,显然都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
此种齐同的认识和胸襟既然如同出自天性一样,那么这种认识和胸襟就会以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体现出来,这样它就似乎表现为一种德。《逍遥游》篇在讲到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时曰: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2因此,弟以为此序出世颇晚。
39其刑德说的理论根基,是黄老学和易学中天地人三才相通的观念,以刑为阴杀,以德为阳生,附会五行制化之说。一、汤用彤陈寅恪通信之一——揭示历数体现《太平经》、黄老、易学合流 《太平经》面世标志着道教的产生,其成书时间的确定是《太平经》研究的前提。49(48)摄提格为古代岁星(木星)纪年中的年名,对应十二地支中的寅。汤用彤和陈寅恪的研究,开启了从文化融合发展层面解析黄老道家易学史的先河,为海内外学者所重视。
47对此标志着学衡派酝酿形成的文化事件,后人多从其效仿法国著名文艺团体七星社方面来解读。泰阶分上、中、下三阶,每阶两星,又分上下,两两相对,分别对应人间的男主、女主,诸侯、大夫,士、庶人。
11(10)汤用彤:《甲戌(1934)读书札记·关于太平道》,未刊手稿,本文写作时藏北京大学燕南园。西城王君,约秦末汉初之人,在后来道教中的地位十分尊崇。可见,此信中智抄成之字,当为笔误。帝王易姓而兴,故言厤数谓天道。
如此经非后人伪托,疑其中历法必与纬书所用者相同也。他们曾论及天象变异与时局兴衰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的学术问题,竺可桢日记写道: 今年壬寅,据印度历乃是大灾年。陈寅恪在致汤用彤函中,之所以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太平经》的理论来源与天文历法的关系,是因为他对与道术、易学关系密切的古代天文历法都有相当程度的专业研究。王君对于上清派之开创渊源极深,《云笈七笺·道教经法传授部·上清源流经目》载其传承关系为:王君授《上清经》三十一卷予清虚真人王褒,王褒又授予南岳夫人魏华存。
5(4)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第88页。36(35)饶宗颐:《先老学初探——(传老子师)容成遗说钩沉》,《中国宗教思想史新页——首届汤用彤学术讲座演讲辞及其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页。
此外,《太平经》所详述的五方之兵也与《管子》《淮南子》所载相合。所谓《太平经》传授之记载,系出于该书之后序,首叙于吉、帛和等,中言及陶隐居,后言及陈宣帝时智响法师。
《太平经》中至尊天神长生大主号太平真正太一妙气皇天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有一师四辅,一师即彭太师;四辅即上相方诸宫青童君、上保太丹宫南极元君、上傅白山宫太素真君、上宰西城宫总真王君。综上可见,陈寅恪的道家道教研究证实了汤用彤关于《太平经》与历数关系的观点,并对汤说多有指引和启发。……天下太平,万物安宁。《太平经》和太平道之名来源于此义,它们阐述太平之道的信仰与主张,鲜明体现了黄老学特色。后来的探索和新史料的出土,证实了汤用彤的这一论断。其中错字(倏作條之类),据言均出于原文。
既得为人,去女为男难也。如,早在汤用彤于清华读书时,就曾论及德国文坛巨匠歌德所谈的星宿与人生关系问题。
28为此,笔者2013年专门问过汤一介先生。…… 至若《高僧传》之法和,与道安同学,应姓竺。
30(29)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90、463页。《淮南子》又曰,阳气极则南至南极,上至朱天,故不可以夷丘上屋,万物蕃息,五谷兆长,故曰德在野,此即《太平经》中所谓夏刑在内室,德则到野,万物悉出归德。
正如龚鹏程先生所说:(《太平经》)把阴阳、三统、四时、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巧妙地配合起来,……将汉儒的致太平之说,以道家虚静无为自然之说予以转化;把治身之法与治国之道,打并一气。汉儒通经致用,董子之学已杂以阴阳五行。43(42)陈寅恪:《致董作宾》,《陈寅恪集·书信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又卷六十九谓,北方乾坎艮,南方巽离坤,乾在西北,巽在东南。
他说:楚地老子古本陆续出土,过去庄、老先后及老子书之年代诸疑点,均迎刃而解。这是国内学界对《太平经》的原创性研讨,鉴于尚未充分引起研究者注意,今全录第一封信如下: 寅恪兄道席 惠片敬悉。
序中所言之西域(城)王君,25《真诰》曾载其言,有太平壬辰之运等语,当亦与太平道有关。弟前曾比较读之,殊不类。
7汤用彤自然熟知陈寅恪在此领域造诣精深,所以尽管汤用彤素有汉易研究的家学传承,8仍在信中虚心请教。因此,《太平经》十分强调星占和历法推算,通过精准的模型化周期演算力图把握天文规律,以通向宗教的神圣时运。
因此,原本用于政治赏罚的刑德概念,逐渐变成与阴阳、四时、星象密切相关,而表示吉凶、生死、消长、有无的带有数术色彩的范畴,且将之托源于黄帝。而黄老道术,亦与阴阳历数有关。历数有两层含义: (一)原指观测天象以推算岁时节候次序的历法,即计算日月运行经历周天的度数,以确定闰月,调和四时。西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简称《包元太平经》),将神仙信仰与历算术数融为一体,其推演历数是为了尊天法道,息灾去殃,重整社会秩序。
而汤用彤在梳理黄老学流变时,首次揭示出《太平经》与历数学的渊源,发现了黄老易学与早期道教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从而开创了《太平经》与早期道教、黄老道家易学关系的研究,完善了陈寅恪的有关论断,并由此判定出《太平经》成书年代。然其于阴阳神仙之关系若何不详。
汤用彤认为至为重要的那些历数学手稿大概悉在其中。50(49)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去,人们心有余悸,而博古通今的陈寅恪自有理由关注大局走向,思考大灾是否还会来临,并在其诗作中表达出无穷殷忧。
他在1938年出版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指出: 黄老之道,盛于汉初。二月卯,德在九四,德在门,二月怀四德,刑德相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